1.【尚邦解析】B。A项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是物理变化;“百炼成钢”是指铁经过反复锤炼才成为坚韧的钢,锤炼的目的是让铁中的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从而降低含碳量,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B项中,“酒香不怕巷子深”和“近朱者赤”的原理都是分子扩散,属于同一种物理现象,因此B项正确,当选。
C项中,“小小秤砣压千斤”利用的是杠杆原理;“举重若轻”指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在物理学中,它反应的是一种等效转换法。
D项中,“近水楼台先得月”是由光的反射产生的现象;“海市蜃楼”是由光的折射产生的自然现象。
2.【尚邦解析】D。电话、电影、火车、电梯、照相机都是19世纪发明的,因此A、B、C三项中的情境都可能发生。1906年,加拿大发明家费森登发明了广播,D项中的情境不可能发生在19世纪,当选。
3.【尚邦解析】C。A项,“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灰”是指蜡烛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碳(黑色)和一些蜡烛中杂质燃烧后的产物,属于烃类的不完全燃烧。A项正确。
B项,“爆竹声中一岁除”中的“爆竹”主要成分为硫磺,硫磺中含有硫,硫燃烧产生二氧化硫。B项正确。
C项,“日照香炉生紫烟”是物理变化,紫烟是因香炉峰的水受热在液态和气态间变化而产生的。因此C项错误,当选。
D项,“烘炉照破夜沉沉”中的“烘炉”因烧炭而生产二氧化碳。D项正确。
4.【尚邦解析】D。千滚水是指反复煮沸的水。水在反复煮沸的过程中,滋生出亚硝酸盐、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长期饮用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因此D项错误,当选。
5.【尚邦解析】A。A项,四人都是三国时期吴国孙坚的儿子。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按照长幼顺序,孙策应坐主位,孙权次之,孙翊再次之,孙匡居末座。古代在对男性同辈排序时通常称长子为“伯”,次子为“仲”,三子为“叔”,四子为“季”。A项排序正确,当选。
B项中,四人都是宋代人物。苏洵是苏轼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而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且比苏辙年幼,因此四人的排序应为: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B项错误。
C项中,四人都是明代人物。张居正位居内阁首辅,一品官位;胡宗宪官职高于戚继光和俞大猷,且俞大猷官职高于戚继光,因此四人的排序应为:张居正、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C项错误。
D项中,四人都是晚清人物。奕䜣为恭亲王,李鸿章为直隶总督,丁汝昌为北洋水师提督,邓世昌为致远舰管带,因此四人的排序应为:奕䜣、李鸿章、丁汝昌、邓世昌。D项错误。
6.【尚邦解析】A。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在讲话最后,习近平主席引用了德国前总理勃兰特说过的话:“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因此A项正确。
7.【尚邦解析】B。B项中“幽燕”二字,古指华北,主要是河北一代,而南京地处长江流域,因此B项错误,当选。B项描述的城市是洛阳。
8.【尚邦解析】C。A、B、D三项均是形容写作、画画技艺的高超。C项出自刘禹锡的《望洞庭》,形容的是洞庭湖的景色。
9.【尚邦解析】D。由“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可判断出这段文字节选自《水浒传》。《水浒传》是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A项错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生活在明代,而曹雪芹生活在清代,B项错误。“白帝城托孤”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C项错误。《水浒传》以北宋末年为故事背景,D项正确。
10.【尚邦解析】C。麻雀囤食要落雪。麻雀预见到要下雪的话,赶紧多准备食物,否则下雪了无处觅食就会饿死。
蚂蚁垒窝要下雨,蚂蚁天性喜欢干燥,在它的身体上有一个感知水分的器官,当空气中的水分太高时,它就感觉到要下雨了,就会向高处搬家,以免被雨水淹。
蜻蜓低飞要下雨。下雨前气压低,空气中的湿度较大,小昆虫会因为翅膀凝结过多水汽而低飞,而蜻蜓以捕捉昆虫为食,因此,它们飞得低是为了捕捉食物。
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这是因为龟身贴地,龟背光滑阴凉,当暖湿空气来临时,会在龟背冷却凝结出现水珠,天将下雨,反之空气干燥,暂不会下雨。
因此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