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料专区 -> 文综 -> 正文
古今中外文化教育制度专题
来源:尚邦干部培训研究院  浏览次数:8902次  

点击查询》2012年国家公务员面试培训招生简章

点击查询》2012年安徽省公务员笔试培训招生简章

点击查询》事业单位面试招生简章

点击查询》安徽省委党校公务培训中心校园食宿展示

---------------------------------------------------------------------------------------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中国古代史:

(1)先秦:秦秋晚期,孔子以“有教无类”思想办学,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只允许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战国时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实质上是文化高压(抑儒尚法)。

(2)秦汉: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使用小篆,后来流行隶书;焚书坑儒是文化专制,起因是郡县制和分封制之争,虽有利于巩固大一统,但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教育官办,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汉武帝开始实行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选拔标准在两汉时期逐渐由德才兼备发展为只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地主(士族门阀)形成并发展起来。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建立太学,用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

(3)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但它必然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而无法继续。

(4)隋唐: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建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以儒为师,大办学校;武则天增加录取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能破格用人,创立“自荐”求官制度;唐玄宗前期,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设集贤院,广聚学者。科举制的进步意义:抑制士族门阀;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吐蕃创制了吐蕃文字。隋唐时,中印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是玄奘和义净,中日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是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和鉴真,中朝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是崔致远。

(5)宋元:北宋初,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掌握;进士科成为zui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防止舞弊;录取名额大大增加。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一是改革科举,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二是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书《三经新义》,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契丹人仿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元昊仿汉字楷书创制了西夏文字,推行科举制选拔官吏。元世祖忽必烈请“八思巴”创制蒙古文字。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见解,答卷文体有严格限制,它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文字狱以清代zui严重,这种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中国近现代史

(1)半殖半封开始时期:太平天国后期纲领《资政新篇》在文化教育方面提出,反对迷信,兴办学校、医院和慈善,禁卖人口、吸鸦片。

(2)半殖半封形成时期:洋务运动中,培养人才主要采取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两种形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湖南巡抚陈宝箴聘请梁启超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变法法令规定,创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各科,废除八股,改考策论(中国历史、清朝政治),开设经济特科(特别开设的经国济世的实际学问),设译书局、报馆、学会,选派留学生。(办学废八股译馆留)(1905年清政府宣布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在教育方面规定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5)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占领区推行奴隶化教育。在学校教育方面,延长初等教育年限,教科书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为基本思想,日语定为必修课,不挂中国地图,不用“中华”字样。在社会教育方面,利用报刊、图书、广播等进行奴化宣传和反共宣传。

(6)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扭转对知识分子“左”的政策(如“臭老九”、“反动学术权威”等),恢复了在“文革”中被废弃的高考制度。现在,“普九”教育、希望工程等,正在提升我国的国民素质。“科教兴国”已经成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战略。

3.世界近现代史:

(1)法国:拿破仑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

(2)日本:明治维新时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的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现在,日本当局篡改中学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良知的泯灭。

(3)德国:希特勒政府对文化思想和教育领域进行严密控制,用纳粹党的理论箝制人们的思想;还对犹太人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4)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西德和日本的经济恢复,都与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有关。新加坡之所以能成为现代化工业国家,也与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紧密相关。

(二)新课标版

1.中国古代史:

(1)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jian人才为官的制度)。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朝的进士科,是做高官的阶梯,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但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并不能直接做官,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一曰身,体貌丰伟 ;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书法遒美;四曰制,文理优长。”

(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与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西汉末年,太学生达到数千人,东汉时曾达三万余人。除太学外,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这样,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   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特别是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后人因而称《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四书。宋朝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因朱熹和学界名流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或辩论,这里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

(3)中国古代重要改革与文化教育

商鞅变法时的文化专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的汉化政策: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

王安石变法时的取士之法:王安石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的措施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4)中国古代重要历史人物与文化教育

秦始皇:统一文字;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唐太宗: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康熙帝:大兴文字狱。

2.中国近现代史:

(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①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yi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这就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订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还建立了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②动乱中的教育:“文革”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只要群众推jian、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上大学,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③教育的复兴:“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订了《义务教育法》;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高等学校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家还增加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2)中国近代重要改革与教育

洋务运动:洋务派还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近代新式学堂,又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戊戌变法法令中的文化教育措施:一方面颁布新法,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另一方面改革旧制,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

3.世界历史

(1)世界历史上重要改革与文化教育

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文教方面,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文化教育措施:重视科技和人才,聘请专家,派遣留学生,设立了东京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改革教育制度,确定了国民皆学的方针。介绍西学,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重视传播,发展新闻出版事业。改变社会习俗,提倡衣食住行的欧洲化。

(2)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文化教育

柏拉图:注重教育,创立雅典学园,有利于后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别具一格。提出“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师生关系: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凯末尔:大力发展文化和教育,男女同校,提高妇女地位。

   

   

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教育制度,本质上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2.应该用辩证的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文化教育制度与思想。如辩证看待从秦国到秦朝的重法教育;又如发展地看待从隋朝到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3.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教育制度,本质上是教育近代化(资本主义化)的产物。这些制度的时代性和阶级性都很强。

4.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的建设人才。“文革”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教育重新获得生机。“科教兴国”战略极大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

5.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文化教育制度,曾经有为侵略扩张服务的不光彩一面;但二战后,重视科技和教育,这是人们共同认识到的强国必由之路。

 

 

   

三.热点冷点

1.古今中外文化教育制度与思想的具体内容,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具体文化教育制度与思想和具体的政治形势、国际环境的联系,是高考的相对冷点。

3.在准确识记相关教育制度与思想的基础上,应该更多地注意采用适当的哲学方法分析重大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规律。

4.在加强文化教育制度与思想的专题归纳的同时,也应重视训练学生形成在新材料、新情境下运用课本知识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

---------------------------------------------------------------------------------------

温馨提示
省委党校校内有宾馆,学员宿舍,食堂等后勤保障……

报名咨询
1、咨询电话:0551--2173542 2173544 18919610596(24h)
2、权威网站:www.ahgwyw.com    咨询QQ:2432086186
3、报名地点:安徽省委党校三号楼101室(公务员考试培训办公室)
4、乘车路线:乘坐21、149、226路公交车到曙光新村站下(党校北门); 乘坐138、10、131路公交车到省电力公司站下;;乘坐 117、118、120、121、129、144路公交车到东陈岗站下(省委党校南门)
5、优惠政策:
(1)2012年应届毕业生凭学生证和参加过省内各家培训机构考前培训班的学员凭原听课证/票据报双科高分班可优惠80元,单科无优惠。
(2)贫困学员凭市、县民政部门出具的zui低生活保障证明、低保证或农村特困救助证,培训费可优惠15%。
(3)报高分班赠送考前冲刺班
备注:公告前报名以上优惠政策能够享受其中两项、公告后报名只能享受其中一项优惠。

更多详情请查询:尚邦遴选网(lx.ahgwyw.com)

 

---------------------------------------------------------------------------------------

报名咨询:
尚邦遴选全省统一报名热线:0551-63360013、15375146692(24h)
尚邦遴选官网:尚邦遴选网lx.ahgwyw.com 遴选咨询QQ:3151452247(叶子老师)
报名地址:中国·合肥市金保中心19楼尚邦教育教学基地

 
上一篇: 古今中外国家行政制度专题   下一篇: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

先华教育®·版权所有(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2009-2017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合肥市金保中心19楼  邮编:230001  电话:400-080-2578、18919610596、17354059492
传真:0551-63360013  邮箱:ahgwy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