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
关注微博
1、耕地破碎化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不但阻碍了农业机械的普及,更影响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极大浪费。有数据表明,2003年末,中国农民户均地块数5.722块,其中规模不足0.033公顷的就有2.858块,接近半数,可见中国耕地破碎化程度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中国农民的人均耕地资源十分有限
B. 应尽快采取措施促进农业的集约化发展
C. 耕地面积是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
D. 机械化生产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方法
2、一座森林,物种越丰富越自然,其生态功能就越强大越持久。人类也如森林,置身其中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活法。父母素质、出生环境、教育环境、生活环境等,决定了人们的能力高低、眼界宽窄,也就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中定位的千差万别。zui终的定位是千百种微量因素不断变化,不断施加作用的结果。而人们拿来与自己比的,往往只是他人今天的总构成,却不去比、也无法比那形成过程中的千差万别。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
A. 人不应该盲目地与他人比较
B. 人类社会只有多元才能持久
C. 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个人的成长
D. 个体社会地位的差别是不可避免的
3、当代“艺术批评”遭遇越来越多的质疑,或认为其中充斥吹捧虚夸气息,或讥讽批评言论和艺术实践脱节,无法对艺术创作、艺术市场产生正面引导作用,进而,连艺术批评存在的意义也变得可疑起来。在艺术资本和大众媒体崛起的当今,艺术批评影响力式微。在这样生产繁荣的时代,艺术批评的“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有多少文章真正具有批判性和反思精神呢?这值得艺术理论界认真思考。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
A. 今天的艺术界中艺术批评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B. 艺术理论界需要反思在新时代如何发展艺术批评
C. 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艺术市场的影响力在降低
D. 严肃的批评只是艺术批评家个人对于学术理想的坚持
4、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多数研究现当代史的文章著述,都没有或很少有引文和注释,凡是带注释的学术著作,出版起来都非常困难,销量很小。但近年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读者普遍认识到,对历史研究来说,一定要读那些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讲究证据的著述。有大量引文注释的著作现在不仅好销,而且就连过去完全不讲究这一套的报刊,如今也动不动在文中加上几条注释。这说明历史学者对学术规范的坚持是有效的,而且规范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研究者保持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
A. 规范的历史学研究方法逐渐得到认可
B. 出版行业对引文和注释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
C. 历史研究的生命力在于以史料为基础取得证据
D. 历史学者的研究方法对当下学术规范起到推动作用
5、通过光谱研究,我们能够发现几亿光年以外的微量元素。观测范围已经很庞大了。因此,在我们可以观测的范围里,应该具备宇宙中zui普遍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应该产生宇宙中zui普遍的物质。当然,宇宙中肯定还存在一些特殊的环境和物质,但是这种环境一定不是普遍的,一定是非常稀有的。假如这样的环境不稀有,那么在地球的附近就一定能够观察到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物质,而且,在这些特殊环境中产生的特殊物质,一定是不稳定的,存在时间极短或者存在条件极其苛刻。假如这样的物质是稳定的,在100多亿年的宇宙历史中,他们一定会在整个宇宙中弥散开,从而被我们观测到。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特殊的环境是发现新元素的重要线索
B. 宇宙中未发现的元素不稳定且不会很多
C. 不断扩大观测范围是发现新元素的重要手段
D. 光谱研究的局限性使得新元素的发现陷入瓶颈
6、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成为社会焦点,民众的心里预设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前人们默认食物是安全的,不安全的食物乃异类,非充足证据而不轻信;而现在,很多人默认食物是危险的,任何人说“某物含毒”,都极易引起共鸣。一种“反权威”的立场,使得官方鉴定机构处境尴尬,民众不再信任乃至排斥其履职。但在民间鉴定发育不彰的环境下,那种“高傲的不信任”奢侈且危险。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 食品安全问题亟须得到有效解决
B. 出台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法刻不容缓
C. 重新建立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至关重要
D. 食品安全保障部门应切实担起保障食品安全的责任
7、丑是一种文化现象,被文化所规定。文化世界以多种方式呈现,其中之一是感性形象。美学就是从感性形象方面去把握文化的,从美学角度看,美是高于正常的理想形象,丑是低于正常的畸形形象。一旦确立了正常的标准,美与丑随之产生出来。俯仰历史,具体的正常、美、丑不断地被构建起来,又不断地被解构消逝。虽然具体的正常、美、丑不断变化且呈现多样性,但在不同之中又有共同的规定。
这段文字接下来zui有可能讲( )
A. 文化视野中的丑
B. 丑在美学中的定位
C. 不同时期丑的共同点
D. 丑在美学体系中的转换
8、一座城市,究竟该有怎样的形象?宽广的道路,直达云霄的高楼,整齐划一的环境。当然都是目之所及的形象。但这些恐怕还不是全部,还有一个由“目之所及”向“心之所及”的扩展。比如城市成员的精神面貌,城市对外来人的包容之心,良好的政治生态,文化的繁荣,民生的保障……如果说“目之所及”是外在的,“心之所及”就是内在的;如果说外在的形象只是表面,内在的形象则是灵魂。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城市更应注重内在形象的塑造
B. 城市发展应遵循由内向外的路线
C. 形象是城市对外交流发展的名片
D. 民众是城市形象展现的重要力量
9、科技始终是与人们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社会事业,公众既是科技福利的享受者,也是科技风险的承担者。科技传播任何时候都不能仅限于对科技知识和方法的普及,更应将目光转向科技的不确定性、风险以及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公众的理解与参与,让公众和专家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这段文字强调的是( )
A. 科技也存在很多风险和不确定性
B. 对科技的风险性进行普及非常必要
C. 公众尚不能全面理解科技的深刻含义
D. 专家在科技传播中发挥解惑和引导作用
10、有人认为,西方的“现代文明”在上世纪已经出现了普遍的“危机”,并对自身产生了否定与质疑。因此他们将自然而然地寻求中国文化的“拯救”。甚至有人断言,中国文化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全球文化的唯yi领跑者。这种观点看似充满了自信,但仍是“文明古国”、“泱泱大国”盲目自足心态的流露。中国拥有无比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国文化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这一点没有疑义。可是,中国从近现代以来就遭受过巨大的内部割裂与外来冲击,我们的价值观本身就存在着混乱的现象。我们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识存在着模糊之处。当前,我们还尚未建立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一切都使得我们的“文化输出”步履维艰。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 盲目自信是中国文化输出的障碍
B. 重建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文化输出的前提
C. 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为全球文化的发展带来生机
D. 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病给中国文化对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1、B 【解析】总分结构,关键句“可见中国耕地破碎化程度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言外之意,破碎化严重,就需要集约化,选B。
2、A 【解析】文段说千差万别的环境造就了个人的不同,言外之意就是每个人的环境不同,起点不同,也就没有必要去盲目比较。
3、B 【解析】zui后一句,有多少文章真正具有批判性和反思精神呢?这值得艺术理论界认真思考,是文段主旨句,也就是说艺术理论界要思考如何进行艺术批评,B为同意替换项。
4、A 【解析】关键句“但近年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说明了历史学研究方法逐步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转变过程。
5、B 【解析】关键句“在这些特殊环境中产生的特殊物质,一定是不稳定的,存在时间极短或者存在条件极其苛刻。”,意即未发现的元素不稳定同时且不多。
6、C 【解析】民众由对食品安全的心里预设从“默认食物是安全的”到“默认食物是危险的”,背后体现的是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不足,所以重塑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7、C 【解析】文段zui后一句,出现了转折词,但在不同之中又有共同的规定,接下来肯定接着这句话展开,阐述丑的共同点,选C
8、A 【解析】意在说明,找文段的主旨句,“但这些恐怕还不是全部,还有一个由‘目之所及’向‘心之所及’的扩展。”转折之后是主旨句,同意替换即为A。
9、B 【解析】首句强调科技的重要性,接着通过一个递进引出作者的观点,科技传播更应将目光转向不确定性、风险等,尾句强化作者的观点,作者的观点句尾主题句,选B。
10、B 【解析】有人认为、甚至有人认为都是反向援引,作者的观点与之不同,转折之后,引出作者则观点,认为我们还没有建立普遍认同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使得文化输出面临困难,因此要真正实现文化输出,发挥拯救作用,首要是需要重建中国文化价值体系,选B。
好仕途遴选
微信公众号:ahlxksw
让学员带着“?”来,带着“!”踏上成“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