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题:不能把工业增速减缓归咎于工资上涨
发布时间:2016.02.20  浏览次数:5938次   来源:好仕途遴选

辨析题:不能把工业增速减缓归咎于工资上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于结构优化与动力转换期。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是,工业增速减缓。其原因何在?近年来关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工业竞争力的说法比较流行。从表面上看,我国一些地区制造业企业的确出现了工人工资上涨和招工难现象。但是,衡量工业的工资水平不仅要与过去比,还要与其他行业比。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2003年至2013年,制造业平均工资增长3倍,交通运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也增长3倍,批发和零售业则增长4倍。而且,制造业工资水平并不高。可见,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涨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并不突出,制造业工资水平相对于某些行业甚至是下降的。
  可见,劳动力工资水平上升并不是工业增速减缓的根本原因。恰恰相反,正是制造业工资水平较低,导致其对优质劳动力的吸引力大幅度下降,制造业人力资本投入明显不足。2004年至2013年,我国各产业就业人口增长70%,第yi产业就业人口下降40%,新增就业人口和第yi产业转移出来的人口主要流向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其中,建筑业与服务业中的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的就业人口增长已超过制造业。制造业就业人口增长仅与平均就业人口增长相当。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会要求更高的工资,所以,更多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流向服务业。2000年至2010年,我国制造业高中学历就业者所占比例下降幅度高于服务业,大专以上学历就业者所占比例上升幅度低于服务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工资上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是,工资上涨不是影响我国工业竞争力的根本原因,也不是工业增速减缓的根本原因。保持工资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同步,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目前,我国工业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与以往经济下行期类似,如产能过剩、企业亏损面扩大、增速减缓等。但从本质上看,我国工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问题,而不是经济周期性问题,解决工业发展问题必须在经济新常态这个背景下寻求方案和措施。经济新常态下,工业增长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而不是低水平的规模扩张。人力资本、创新活力和制度变革等决定工业增长的质量和速度,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工业发展的方向。相应地,工业吸纳就业人数会逐步减少,但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在工业竞争中,人力资本竞争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如果现在仍以低成本劳动力投入作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就不仅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而且会使我国在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制造业竞争中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竞争力的紧迫要求。针对工业人才流失及吸引人才能力不足问题,有关部门和企业应加大吸引国内外高级制造业人才的力度,在落户、子女上学、工资待遇等方面予以适度倾斜,打造我国制造业人才高地。

 

 

 

 

 

辨析题:国强必霸的逻辑不适用于中国,“中国威胁论”背离中国发展价值取向


  “中国威胁论”由来已久、版本众多,其中一些观点由误解使然,但很多观点是企图以此丑化、妖魔化中国。如果任由“中国威胁论”喧嚣尘上、蛊惑人心,就有可能削弱中国和平发展在国内国际的认同度。因此,应从学理上对中国发展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阐明国强必霸的逻辑不适用于中国。
  从历史进程来看,中国没有国强必霸的文化基因。中华文化本质上是和谐文化。儒家的“仁”和“礼”均以“人和”为基础,礼乐教化以和为贵;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既指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也指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佛家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则蕴含着宽容、互助、和谐的价值理念。古代中国虽有战乱,但一直是文明礼仪之邦,而非野蛮侵略之国。近现代中国在抗击外国侵略、谋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过程中孕育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纲领是反帝、反殖、反封建,以建设和平、民主、富强、繁荣的新中国为首要目标。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以促进社会和谐、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进程为己任。中华文化的发展史雄辩地证明:和谐是中华文化的本质属性,是中国的文化基因。
  从现实需要来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既面临迎头赶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又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西化分化陷阱”的严峻考验,面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阻挠破坏。我国作为世界上zui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矛盾和挑战更加多元复杂,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宁、稳定的发展环境。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倡导合作共赢的和平外交理念,体现了对当今世界发展形势的深刻认识、对当今时代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对中华民族发展使命的责任担当。中国梦视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深度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建设等,都以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为前提,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增进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
  从国际视域来看,中国具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情怀。当今世界,虽然霸权强权、地区纷争仍然存在,但稳定的“存量”和“增量”明显大于动乱的“存量”和“增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在这一大势下,习近平同志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这一构想的现实依据是,人类的共同利益正在不断扩大,需要共同应对的全球性问题也在不断增多,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需要同呼吸、共命运,需要求同存异、休戚与共,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心态共谋发展、共同进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提出,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共鸣,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胸怀和担当,成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美好梦想互融互通的纽带和桥梁。
  总而言之,不结盟、不称霸,是中国的一贯主张;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是中国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他国构成威胁,而是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追梦、圆梦的重要机遇和强大助力。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布,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本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或修改。

好仕途遴选

微信公众号:ahlxksw

让学员带着“?”来,带着“!”踏上成“公”之路

立即关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