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落实补助政策不能“偷工减料”
发布时间:2014.12.12  浏览次数:3778次   来源:尚邦公考

  遵义县一名男子详细研读小微企业补助政策后,伪造租赁合同,骗得5万元补助资金。昨天,他因此被判刑一年。

  男子仿造房屋租赁合同,虽然zui后的结局是“偷鸡不成倒蚀了把米”。但需要引起反思是,扶持小微企业的补助金本需要进行层层审核才能发放,犯罪分子为何有自信仅凭一纸虚假的租赁合同就能诈骗成功?在落实兑现财政补助和优惠政策时,我们的工作是不是没有做到位?

  随着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实施,越来越多的项目、资金向基层倾斜,在调动了广大群众的发展热情的同时,也给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增添了不少工作量,管理和服务上形成了的一些“怪胎”。一方面,有些项目必须落实,但又没有经济效益,甚至需要实施者“倒贴钱”,主管部门不得不“变通处理”,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先“请”人把项目落实了,待有项目产生利润后再对其进行“补偿”。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工作都是层层加压,把具体落实的责任全部推到基层,而基层部门又受技术、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影响,在服务和管理上常常力不从心,一些投机取巧者往往就会抓住这个“空子”,采取伪造材料、虚报谎报等手段,骗取项目和资金。

  按理说,在落实和兑现扶持微型企业优惠政策时,必须得经过申报、审查、核实、公示等环节,确认项目落到实处,资金用在“刀刃上”。试问,李某骗取的5万元补助资金是如何到手的?从申报到发放,有没有按照规定走程序?倘若没有履行规定的要求和程序,这其中的问题又出在哪里?

  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包括兑现惠民惠农资金,工作决不能“偷工减料”,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至于如何进行改进和完善,就得需要从上至下、各级各部门开动脑筋,仔细思量。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布,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本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或修改。

尚邦公考

微信号:dxgwyedu

让学员带着“?”来,带着“!”踏上成“公”之路

立即关注
友情链接